博亚体育如果将新闻图片的技术造假仅仅归罪于技术手段的创 新则是只见现象, 未探及事情的本质。技术仅是作为一种手 段存在, 其背后操纵技术的人才是造假主体, 而利益的驱动 才是造假的根本原因。 首先, 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片面地追名逐利是新闻图片 造假的根本原因。 媒体从业人员的收入与其工作量的 “计件考核” 以及图 片 “获奖重奖” 制度促使摄影记者千方百计追求发稿量和参
赛获奖率。读图时代” “ 的阅读趋向促使媒体大量使用新闻图 片, 其对摄影记者的考核和奖励给摄影记者带来巨大的工作 压力和物质诱惑, 每天风雨无阻到处 “赶场跑街” “挣工 采访 分” ——其收入和奖金是按图片见报量和等级来计算的。在 面对部分照片前期拍得不够好的情况下, 为让编辑看到好一 点的画面并容易上版面, 摄影记者经常会对原图片进行超过 规定的 PS 处理, 这是第一层利益驱动。此外, 摄影记者的照 片见报后, 有可能再选送参加各类新闻摄影的比赛 (比如国 内近年影响较大的 “华赛” , 等) 如该记者的摄影作品获奖, 按 媒体的奖励规定则会获得相应的名利和地位。例如某报社 明文规定, 若获得一项中国新闻奖, 重奖个人 10 万元, 甚至 可能将该摄影记者从摄影部副主任提到主任, 从助理总编提 到总编。另外如果获奖, 报社也得到了集体的荣誉。名利双 收的巨大利益诱惑和驱动, 促使一些摄影记者及相关部门铤 而走险。就媒体外部的环境而言, 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 烈, 为吸引读者, 部分媒体主动对新闻照片进行造假, 以求得 更为 “精彩”“吸引眼球” 和 的效果。 因此,利益的驱动是最 “ 为根本的原因, 有了利益驱动, 媒体将利用一切手段迎合 ‘读 图时代’ 的要求, 使得虚假新闻照片屡禁不止” ④ 。 其次, 当前新闻图片造假的违规成本太低。 在 《大庆晚报》 “藏羚羊” 的 新闻图片造假之前的所有的 摄影师造假, 并没有受到真正的、 有惩戒示范效果的严肃处 理, 总编辑还是总编辑、 摄影记者依然是摄影记者, 其违规造 假的代价很低, 而其获得的实际 (含隐性利益) 利益很多, 尤 其是大量蒙混过关者——试想假如 “藏羚羊” 图片没有获得 中央电视台 “影响 2006” 年度新闻图片铜奖, 则其被发现造 假的几率将大为下降。惩戒制度的缺位和监管不严造成 ‘造 假者死不认账, 主管方无所作为, 结果多不了了之’ 的局面
摘要 本文针对数码新闻图片的 “PS” 危机, 探析了完善制度建设、 增加违规成本、 引进国外行规、 加强技术防范以
(许林)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展江教授认 为, 媒体不自律, “ 追惩不严厉” 是造成目前假新闻照片泛滥 的根本原因之一。⑤ 其三, 新闻图片造假的技术成本日益降低。 以前的胶片时代, 图片的技术造假需要在暗房反复试 验, 对暗房技师的实践经验要求很高, 非一般的摄影记者能 轻易做到。数码时代的数码相机和 Photoshop 等图片处理软 件的技术门槛却日益降低, 入门及上手都较为轻松。电脑明 室操作取代暗房摸索, 鼠标点击即时可见操作效果, 只要加 以适当的练习, 图片的修改技术能很快为一般人所掌握, 现 在图片做假的技术成本和时间成本相较于过去有了很大的 降低, 而造假的工作效率却极大提升。 其四, 当前新闻图片的审美及评价标准对摄影记者有误 导之嫌。 事实上, 新闻摄影极不同于艺术摄影的 “唯美” 追求, 它 是一种残缺之美, 以追求真实、 突出信息为主。但在我国目 前的新闻摄影比赛评选过程中, 部分评委过于追求画面的完 美, 却相对忽视了新闻照片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性。而一般受 众倾向于欣赏唯美甚至完美画面的图片。这种评价中的误 区和审美的错位也是造成新闻照片造假行为泛滥的一个重 要原因。
基于以上对数码新闻图片技术造假的原因分析, 我们可 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相应对策来予以防范。 首先, 完善新闻业中的制度建设, 增加违规成本的代价。 在以上新闻图片造假的原因分析中, 造假名利的获得与 其被揭露后所付出的代价是极不成比例的: 重赏之下, 必有 勇夫; 违规之后, 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博亚体育, 最终不了了之。这凸 显了我们目前新闻业中惩罚制度的缺位。为此, 必须建立公 开严肃的违规处理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盛希贵教授认为, 新闻摄影打 “ 假是个系统工程, 新闻摄影圈里的功利之心, 需要通过制度 建设加以修正。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 术部副主任许林先生也认为,要杜绝新闻照片造假, “ 进行制 度建设迫在眉睫” 。他表示, 要建立 “问责制” 不良记录制” 、 “ 等, 提高造假成本, 降低打假成本。他进一步解释说, 一旦编 辑记者犯了这方面的职业道德错误, 所属媒体的总编辑、 社 长应负相应责任,在藏羚羊假照事件的处理上, “ 当事人刘为 强被解职, 其工作单位 《大庆晚报》 的总编辞职, 就是一个很 好的范本。⑥另外, ” 对于获奖作品, 建议在第一时间进行真实 性检查, 一旦有问题, 就立刻取消其入围资格甚至获奖资 格。还要将造假者纳入不良记录名单之中, 进行惩戒。而按 新华社特稿社图片编辑曾璜先生的设想, 今后还可以引入 “向造假摄影师提起经济上的追诉 (提供假货, 理当索赔) 以 ” 进一步增加其造假成本。 其次, 借鉴国外同行的相关制度, 完善新闻图片的处理 规定。 国外新闻媒体在防范新闻图片技术造假方面有一些较 为成熟有效的管理制度。在此, 可以借鉴 《》 7 等 家报纸的图片编辑原则, 即摄影记者戏称的 “15 条军规” 其 , 中主要涉及数码图片处理的规定摘要如下 : 1、 所有的原始数码图像都必须由数码相机直接下载到 图片库以备所需时编辑和回顾。在进行本地传输时, 原始文 件需存盘。所有用于编辑目的的打印输出都必须来自数码 - 64 -
就新闻摄影的技术造假而言, 数码相机应用于新闻摄影 行业之前主要以暗房技巧为主, 其造假技术要求高, 效率低 下而非一般摄影者能普遍使用。自数码相机和相应的数码 处理软件 (如 photoshop) 广泛应用于新闻行业以来, PS” “ 技 术的低技术入门和几乎无所不能乃至 “天衣无缝” 的修改技 术使得由于 “PS” 技术滥用造成的新闻摄影图片的信任危机 日益严重。 较早的如 1997 年 11 月 17 日, 名瑞士人在埃及卢克索 36 惨遭杀害, 记者拍摄的一张水洗后的卢克索庙前的台 阶照片, 被瑞士 《一瞥报》 和瑞士、 德国电视台在发表时用电 脑修改, 照片上的水印变成了鲜红的血印。①而国内近来出 现的 “周老虎” 张鸽子” 刘羚羊” 王云彩” 林一爆” 、 “ 、 “ 、 “ 、 “ 等 一系列运用 Photoshop 软件造假的新闻图片更是引得受众指 责纷纷。②其中影响较大的是 2008 年 3 月 23 日, 中国新闻摄 影学会发起人和创始人之一的 《人民日报》 高级记者蒋铎, 宣 布退出该学会。蒋铎退会起因是一张 “广场鸽” 照片被怀疑 PS 造假引起的纠纷。③
相机的原始文件。 2、 图片应标注清晰的图片说明。 3、 读者认为图片应当是对事件的真实记录, 我们决不能 背叛这种信任。纪实照片的完整性具有最高优先权, 纪实照 片边框内的所有内容都不能改变, 包括改变背景, 增加颜色, 制造图片蒙太奇或者拼接图片。不能对图片中的内容做任 何的增减, 这意味着即使是一只手或者一根树枝出现在图片 中的不合适的位置, 我们也不能去掉他。 3、 纪实照片不得被拉伸、 变形以适应版面需要。 4、 数码图像改造技术的使用必须明显地显示出其虚构 性。如果必须使用图片说明才能让读者明白此图片经过了 数码技术的处理, 那么这张图片不能被采用。 5、 可以创造性地使用照片图示来表达编辑思想。照片 图示一般不使用纪实照片。照片图示的制作必须会同摄影 者本人、 图片编辑、 文字编辑、 美术设计, 使用的手法必须明 显或者夸张, 以避免读者误认其为纪实照片。这种方法使用 时必须得到新闻美术总监或其助理编辑的同意。 6、 允许为了使图片有更好的效果而对其锐度和对比度 的一般性调整。为了增加清晰度和精确度而对色彩或灰度 进行的调整必须被限制到最小程度。 7、 可以通过加光或者减光改善图片的技术质量, 可以使 用数码技术修补照片中由于过多的灰尘和其他非人为因素 造成的图片缺损。 8、 美术总监, 责任编辑和编辑部应当对有疑点的图片及 时做出质疑, 必要时总编辑应参与决策。 9、 所有在本报刊登过的照片在参加摄影比赛时都必须 遵照本报图片处理原则, 依照原始图片加以调整。⑦ 在制定这些严格维护新闻图片真实性的制度的同时, 重 要的一点是结合前面提出的违规处理对策, 严格执行。真正 做到 “有规可依, 有规必依, 执规必严, 违规必究” 。将维护新 闻的真实性提高到事关新闻事业生死的高度。就如路透社 全球图片主管编辑斯卢科韦尼在发现黎巴嫩籍摄影记者阿 德南 哈吉提供的一张关于黎以冲突的照片曾用电脑软件修 · 改后说:这样修改照片完全不能接受, “ 与路透社在其悠久历 史中长期坚持的所有原则不符。这不仅让我们的声誉受损, 也让我们其他摄影记者的声誉受到负面影响。⑧尽管路透社 ” 在审查后认为, 哈吉的其他图片均未经过有意处理, 但作为 预防措施, 路透社将他的作品全部移出数据库, 不再作为产 品销售并终止了与哈吉的工作关系。 其三, 加强技术防范与核查,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 “ 身” 。 针对我国新闻摄影界的实情, 摄影记者常常会对原始数 码图片进行 photoshop 处理, 如调整对比度、 色彩饱和度、 去 雾处理等, 并经常通过对照片的特定区域加光或减光来改进 照片的效果。而处理的程度可能超出规定甚至有人心存侥 幸明知故犯 (毕竟绝大部分新闻图片是不可能参赛获奖而只 是挣 “工分” , 的) 这样的造假情况依然存在。为此, 可以进一 步从技术上防范与核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具体 而言, 一是要求摄影记者在提交拟发表的作品时必须附加该 图片的原件 (不能进行任何加工的直接从数码相机下载的原 始照片, 保留完整的 EXIF 等拍摄信息) 并附上该图片前后 , 相关的系列原始图片以备对照参考核查 (一张图片造假容 易, 系列图片造假不露馅很难) 。二是对有疑问的数码图片 严格把关, 可以用 ACD 等软件进行 1000%左右的放大检查, 有效减少 “假照片” 的通关几率。三是为记者提供新的数码 相机, 并要求加装可以记载更多拍摄信息的附件 (如搭载 GPS 装置从而能在图片的 Exif 数据中记录经纬度和海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