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与中博亚体育国式现代化专栏(二)】张若梅|政产学研金:构建南沙多元主体互动的科技创新系统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06-18
 博亚体育IPP评论是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详细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内涵,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特征,这既是对过去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指导未来实践的总原则。面向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实现,目前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必须依靠地方的多元探索和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是区域发

  博亚体育IPP评论是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详细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内涵,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特征,这既是对过去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指导未来实践的总原则。面向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实现,目前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必须依靠地方的多元探索和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南沙地处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集国家和省、市赋予的“三区一中心”重要功能,是大湾区发展的战略支点,肩负着推进现代化、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使命。如何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具体化、实践化,需要因地制宜,设计出符合南沙自身实际情况的框架、路径和策略。

  我们认为,南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可以从建设未来城市、树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区域创新系统、集聚国际高端人才、发展人本社会、营造绿美城市生态等重大领域展开。本专栏的文章集中体现了IPP研究团队在这些领域的深入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针对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开放创新力度的提升等重要内容进行了系统部署,为推动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路径。

  依照中央下发的《南沙方案》,南沙作为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肩负“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战略性任务。在科技工作领域,南沙应当以“建设政产学研金科技创新系统”为抓手,通过大力推进南沙与港澳的科技联合创新、企业与高校的科技联合创新、产业与金融的联合创新,努力构建多元主体互动的科技创新系统,全面发挥科技创新对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为扎实推进港澳更好融入祖国发展大局作出贡献。

  “1+1+3+N”科创平台体系,为南沙创新注入“源头活水”。其中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已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明珠科学园启动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以“深地、深海、深空”定位导向并结合当地产业需求,南沙也在逐步落实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工作。同时布局建设系列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和高层次科研机构,加快构建以南沙科学城为核心的多层次科技创新发展格局。根据广州市南沙区“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截至2021年底,全区累计建成3家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各类创新平台合计352个。

  建设港澳创新合作平台,协同港澳打造创新性城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首个获批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办学机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前沿交叉学科,借助港科大教育科技资源及南沙区域优势,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另外,港澳企业也纷纷落户南沙,近3000家企业涵盖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与南沙现有产业协同联动,优势互补。

  目前香港科技园与香港科技大学正在建立香港科学园广州南沙孵化基地,这是科技园与香港的大学在内地成立的首个孵化基地,借助港澳科创力量打造一个良性的创新生态系统,让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在南沙能突破境内外限制,面向世界把握机遇。

  出台共性核心政策+特色专项政策,升级区域科技产业体系。从企业经营、市场拓展、技术创新、资本融通博亚体育、人才培育等方面,出台30条具体政策措施。在创新链方面,对新型研发机构、应用推广项目、科技孵化载体及科技成果转移给予奖励;在产业链方面,对龙头企业、高成长企业及产业联动项目给予支持;在资金链方面,投入总规模超50亿元的产业引导资金,对投资区内的股权投资企业给予支持,并设立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企业上市奖励等;在人才链方面,重点关注港澳青年人才、高层次人才团队及博士后群体等。

  体制机制尚未健全,阻碍与港澳深度的联合创新。例如,一是科研资金流动仍存问题。虽然早在2019年南沙已经实现了与港澳科研资金的跨境突破,但同海外资金的流动,仍然倍受限制。有企业表示,科技型企业因其技术要素的独特性,很多专利体系与海外是相互贯通的,因此与海外、港澳的合作都会更加频繁,在资金方面虽然与港澳放开,但与海外的资金往来仍然被限制,只能采取让海外机构在国内设立产业的方式来解决该问题,过程繁琐和限制较多往往会影响与海外的技术合作。二是设备跨境的监管和审批问题还未解决。例如,香港高校和研究机构无法将其拥有的科研设备直接转运或赠送给大湾区内地的分校和研究分院,且设备返修也只能按照进口处理,科研设备的共用共享规则和政策并未实现全覆盖,部分重要设备仍然被排除在外。这些制度上的障碍,进一步约束了南沙与港澳的科技联合创新[1]。

  与高校协同不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受阻。具体表现在,高校研发的科技成果与企业间的技术合作还存在制度堵点。在调查南沙的科技企业过程中,受访者提及以省部级的揭榜挂帅项目为例,虽然是高校和企业就市场所需的技术问题进行的产学研合作,但合作后面临的问题便是“知识产权切割”,尤其是涉及此类联合申报的研究项目时,当技术IP进入市场后,由于高校及科研单位的体制问题以及知识产权利益问题,后续如何进行产权确认和利益分割是仍未解决的堵点问题。

  另外调研中也发现,企业与高校往往采取的是“点对点”的技术转让、委托研究和联合开发,多是以“短、平、快”的合作项目为主,一般是企业出钱,学校和科研院所出一次性技术方案,并非是就某些重点技术领域进行持续稳定的联合研究。企业坦言之所以选择此种模式:一是技术合作过程中高校的科研产品往往趋于理论化,缺少中试环节很难技术落地;二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是体制内单位,实验设备大多都属于国有资产,成果转让的定价和授权问题往往触及体制红线。这就需要考虑政府在产学研用的环节中如何以制度优势来解决合作的堵点问题。

  新型体制内研发机构的现实约束,限制科技成果转化活力。新型机构的研发成果与企业和市场需求脱节。机构更偏向于把工作重心放在争取纵向项目上,其原因一是考虑到纵向项目的考评层次相对较高,无论是对机构定级或是专家评优有具有较高含金量;二是基于纵向项目偏于理论研究和现实调研,对研究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要求不高,完成时长短且难度低;三则是体制内机构与政府的密切联系,使其更易获得项目。当机构及研发专家的目标聚焦于各级纵向项目时,那便很难分出注意力给市场和企业,所以出现理论研究多,而成果转化少的情况。此类情况是完全不利于南沙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序发展的。

  第一,探索开放性的科研支撑制度,发挥“政”功能,构筑高校的科技服务体系。南沙可借助协同港澳深度融合的契机,以引入港澳的科教资源为抓手,逐步完善开放型制度建设。同时,探索开展科研用物资跨境自由流动改革试点。争取在南沙区放宽可享受进口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教学用品免税政策范围。南沙区政府应争取将所有注册登记在南沙区的企业、民办非企业、高校等已认定为各级新型研发、教育培训机构的单位纳入国家进口科研仪器设备和教学用品的免税范围,使之享受仪器设备和教学用品进出口免税政策。

  另外,要简化科研设备、科研样本样品进口手续及监管作业手续,完善科研物资和设备跨境认证和监管机制,优化科研产品认证制度,建设科研用耗材进出口公共服务平台,试行跨境科研用物资正面清单管理制度。

  第二,尝试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为政策试点,扩大产、学、研合作新效能。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为制度试点,探索科技成果应用的“免责计划”。目前港科大在南沙的学科布局是为国家重点产业服务,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优势。结合产学研中的制度难点,可以尝试将港科大(广州)作为免责计划的试点单位。对于在科技创新中不可回避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南沙区就本区科技成果转化中涉及的作价投资、资产评估问题设立免责清单。在无非法牟利且严格执行决策和公示等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免除负责人在此类决策中的失误责任,且将案例问题和免责清单转为制度规范,以吸引企业和高校联合创新。同时在南沙区可明确该试点单位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范畴,减少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顾虑,并由点到面形成南沙制度创新抓手。

  第三,探索“基金引入+技术猎头+基地运营”模式,发挥“金”字效应,为技术引入提供全方位服务。目前南沙的穗港产学研基地可以在现有功能中进一步扩大,设置技术顾问、知识产权顾问、技术猎头等专业职位,直接对接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知名学府的研究人员,协助研究人员进行技术转译和技术落地。同时提供基金支持,扶持上市等一条龙服务。另外,也可积极加入港深联合推动的前海深港风投创投联动发展项目,强化“全球风险投资高地”建设。尤其是针对“硬科技”,南沙应当设立科技金融创投基金,联接香港基础研究项目,以及香港风投产品等。

  第四,优化公共服务体系,贯通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探索政、产、研合作新机制。

  一是,增设技术转移专业部门,政企协力打通产学研成果转化的堵点难点。即南沙区可在科技局现有工作范畴中增加负责技术转移的专业部门,并依托目前已有的转化平台,如研究院、穗港产学研基地和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政企合作培育和引进符合南沙重点产业布局的职业技术经纪人队伍。职业技术经纪人以产业知识对接和挖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乃至港澳高校中有潜力的科技资源,以市场知识联接技术企业,解决校企合作的“双盲”问题,并能“转译”校企双方的真实合作需求。同时也鼓励技术转移专业部门探索拍卖等公开交易新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二是,积极构建“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产业园”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打造成果转移转化“南沙模式”。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环节需要物理空间,这正是香港、澳门、深圳所缺乏而南沙所富有的资源。南沙可根据目前所集中攻关的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精准医学、海洋工程以及芯片智造等产业,以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所布局的交叉专业,通过政企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协作搭建中试平台,引领创新要素资源汇聚南沙。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