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亚体育5月28日,由全国妇联、科技部、中国科协、北京市政府主办,北京市妇联、北京市科协、中国女科协承办的,面向全球科技女性搭建沟通对话和交流协作的国际化高水平开放平台,集中展示前沿科技领域女性的卓越风采和取得的突出成就。
论坛上,围绕“前沿科技她力量”主题,精心设置“星空寄语”“揭榜挂帅”“科技女性创新论坛倡议”等环节。开幕仪式上,中国女航天员刘洋将为广大女科技工作者带来“星空寄语”。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2014),挪威科技大学神经科学教授、神经计算中心创始主任,卡夫利系统神经科学研究所联合创始主任,致力于空间定位和空间记忆的神经基础以及认知功能研究。与爱德华 · 莫泽共同发现了内嗅皮层中的网格细胞,并识别了其他功能细胞类型,包括头部方向细胞、边界细胞、速度细胞和物体向量细胞,以及情景时间表征机制——这些发现共同表明内嗅皮层是代表空间和经验的大脑网络枢纽。
本次论坛,迈-布里特·莫泽将做主旨演讲,分享在脑机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展望全球神经科学研究的前景。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女工程师协会(WIE)主席,孟加拉工程师学会会士,孟加拉国工程技术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系教授。发表150余篇国际期刊/会议论文,因其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贡献获得加拿大联邦奖学金和孟加拉国科学院金质奖章。
本次论坛博亚体育,西莉亚·莎娜兹将做主旨演讲,结合个人经历及全球女工程师从业现状,分享科技创新中女性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现实挑战。
世界卫生组织荣誉总干事,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创始院长。2007年1月至2017年6月担任世卫组织第7任总干事。任期内,领导了“全民健康覆盖”的全球运动以及若干重大全球卫生危机的全球应对,例如流感全球大流行、西非的埃博拉暴发流行以及寨卡病毒流行。通过推进自2011年开始的世卫组织改革项目,使世卫组织成为最透明和负责任的国际机构之一。2022年荣获“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
本届论坛,陈冯富珍将做主旨演讲,分享在全球公共健康建设过程中的科技力量、女性力量与合作力量。
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物理化学系高级教授,担任欧洲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六所研究院外籍院士。曾获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中国政府友谊奖、德国十字勋章、居利奥 · 纳塔化学工程奖、瓦尔特 · 能斯特物理化学奖、阿尔弗雷德 · 埃格顿燃烧科学金奖等多个国际奖项。曾任德国本生物理化学学会和国际燃烧学会主席,兼任德国科学与人文委员会、洪堡基金会国际顾问委员会等多项学术职务。
本次论坛,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将做主旨演讲,立足中外科技女性合作,阐释科技创新中如何打破国别壁垒,体现女性智慧、女性作为和女性合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首任理事长。在受人启发的机器人决策、感知、控制及结构设计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现、利用高维“环境吸引域”理论,被国际报道为“乔的概念”。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本次论坛,乔红院士将做主旨演讲,围绕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与机器人“手—眼—脑”前沿成果,分享关于人工智能的人文性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电磁法探测技术与方法研究,揭示了极低频电磁波全空间波导传播机制,研发了固定源宽频带广覆盖的电磁法技术与装备,实现了10公里级深度的地质体高精度电磁探测,是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专项“智能导钻”的总工程师。主持多项重大深地装备技术研发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本次论坛,底青云将作主旨演讲,结合成长经历分享深部资源探测技术创新研究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肿瘤学、分子生物学专家,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兼任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和吴阶平医学奖获得者,在肿瘤炎癌转化、肝胆肿瘤早期诊断筛查与转化医学方面有重要建树。主持研发的肝癌诊断试剂获批在临床广泛应用,创新性地提出肝胆肿瘤精准治疗新策略。
本次论坛,王红阳将作为话题发布人发起圆桌讨论,并聚焦“女性力量如何在科技创新中闪光”,分享思考感悟。
硅谷机器人公司董事总经理,美国机械制造技术协会(AMT)全球机器人副总裁,加州大学社会利益信息技术研究中心(CITRIS)人与机器人实验室访问学者,机器人女性协会创始人,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RAS)工业活动委员会副总裁。
本次论坛,安德拉·凯伊(Andra Keay)将作为话题发布人发起圆桌讨论,并聚焦“科技如何赋能美好生活”,分享思考感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朝鲜、日本、蒙古、中国及韩国代表。2008年加入教科文组织,在总部担任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处主任,曾在澳大利亚、法国、印尼和巴基斯坦从事与水文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各种研究、咨询和政策工作。荣获2019年中国政府友谊奖、2017年北京市长城友谊奖。获得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环境与发展荣誉博士(2016)及英国伯明翰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8)。
本次论坛,夏泽翰将参加圆桌讨论,并聚焦“女性力量如何在科技创新中闪光”,分享思考感悟。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分子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致力于高分子材料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并通过产学研结合实现了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申请和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40余件,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荣获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成就奖,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本次论坛,吴一弦将参加圆桌讨论,并聚焦“女性力量如何在科技创新中闪光”“科技如何赋能美好生活”,分享思考感悟。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生物力药理学研究中心主任、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获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1997年获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曾任国际临床血液流变学会主席,国际生物流变学会副主席,以及国内六个学会理事。2010和2012年两度任世卫组织西太区传统医药2010-2020年发展战略临时顾问。
本次论坛,廖福龙将参加圆桌讨论,并聚焦“女性力量如何在科技创新中闪光”“科技如何赋能美好生活”,分享思考感悟。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致力于钢铁炉料制备及低碳绿色新技术研发工作。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钢铁工业劳动模范”、“国企楷模·北京榜样”十大人物、“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等荣誉称号,获得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
本次论坛,青格勒吉日格乐将参加圆桌讨论,并聚焦“女性力量如何在科技创新中闪光”“科技如何赋能美好生活”,分享思考感悟。
小米集团手机部技术委员会副主席。从事影像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工程研发工作超过20年,先后在国内两家著名终端智能设备公司带领影像团队,制定手机影像综合体验的评测标准,通过光学、算法、软件技术的持续创新,获得业界领先的手机相机的拍照体验。
本次论坛,易彦将参加圆桌讨论,并聚焦“女性力量如何在科技创新中闪光”“科技如何赋能美好生活”,分享思考感悟。
北京协和医学院比较医学中心教授,国际比较医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理事长,国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资源库主任,兼任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创建了我国最大的疾病动物模型资源库、比较医学技术平台和传染病动物模型技术平台。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奖励,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会士,PhotoniX等期刊编委。在显示与成像技术研究方向负责完成了国家项目20余项,现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负责人,研制了裸眼3D显示器、液体透镜、连续光学变焦显微镜等,获得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获准美国和中国发明专利150余件,出版书籍3部,发表论文300余篇。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分院轨道与标准化研究室主任,兼任城市道路塌陷治理技术中心主任,住建部地铁与轻轨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第三届全国轨道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具有丰富的大型项目主持和协调经验,率领团队从事城市道路塌陷预警技术研究。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与人共融的智能机器人感知与控制北京市工程实验室主任。致力于机器人学、智能控制、人工智能、先进机器人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会议上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先进机器人系统理论、智能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经验。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万人计划”科技创新和“神农英才”的领军人才,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从事大豆种质资源工作20年,率先建立大豆泛基因组,研究成果入选Nature基因测序领域里程碑事件;研发“中豆芯”助力新品种培育。在Nature Bio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项,申请国际PCT专利1项。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流式细胞分析分选仪的研制,承担和参与国家、中科院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SCI学术论文25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1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研制的四色流式细胞仪实现成果转化,已获批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研制的流式微流控细胞分选仪,在痕量细胞分选方面取得突破。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A类人才。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研究方向为牦牛繁育及品种的选育与遗传特征新技术和新方法研发和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理论和技术。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自然基金等项目10余项。培育了国家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和“阿什旦”牦牛,引领世界牦牛育种方向。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出版著作10余部,制定国标及行标8项。
中国计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微纳制备与光电子检测”国合基地常务副主任,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始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半导体照明与新型显示材料及光电检测仪器研究。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持续推动成果创新转化,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发明专利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