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亚体育2006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第七次到丽水调研,重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强调“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守住了这方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
2000多名科技特派员,在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助推丽水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进程指数、农民收入增幅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功不可没——而这,也是我们20年来坚持不懈推行这项制度的初心。
借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2000多个科技特派员就有2000多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比如,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派驻松阳县四都乡的科技特派员叶胜海,来到丽水松阳县四都乡时,村民们都觉得奇怪:“以前扶贫都是发钱发物,现在‘发’个专家能管用吗?”
位于群山之间的松阳县四都乡,村庄平均海拔达700米,以往产业基础薄弱、就业机会少,致使诸多青壮年外出打工,大片田地荒废。来到四都乡,叶胜海通过两年的实践,基于松阳县的高山气候条件,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决心发展高山水稻产业。
当提出种水稻的时候,当地人就纳闷了,以前种水稻,都不种很长时间了,现在又种水稻,能管用吗?可谁也没想到,叶胜海在松阳一扎就是十多年,他针对当时松阳平地都种茶叶的现状,根据四都多高山的地形,因地制宜,引进自育的 “浙粳系列”和“明珠系列”优质稻品种在当地试种示范,并配套药肥双减的绿色栽培措施,生产的稻米表现为米质优、米饭口感好等特点,加工的大米附加值高,转变了农民的观念,采茶之余种水稻也能赚钱。通过多年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带动,优质稻米生产已经辐射松阳县的主要产粮乡镇,年订单种植面积达800多亩,到2022年合作社累计订单生产4000多亩博亚体育,农民增效增收300多万元。并以优质稻带动当地产业,2016-2022年在松阳推广自育的浙粳99、浙糯106和浙粳优1578达5万多亩,新增效益1000多万元,促进了松阳水稻种植的优质化。
慕名而来的叶村乡岱头村是松阳最偏远的小村,海拔800多米,地处东坞水库饮用水源发源地,同时还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级的古村落。该村以前主要种植的是吊瓜,在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施用多,采摘后清洗吊瓜子对水体的污染大,严重威胁松阳县城居民的饮用水安全,2014年五水共治在松阳全面铺开,东坞水库源头污染型农业生产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县里出台了相关补助政策引导吊瓜种植户转产。但种什么、怎么种让村干部挠破了头,如何兼顾生态和增收?“岱头村海拔高,昼暖夜凉、丰富多样的山地立体小气候再加上水源供给,这里的水稻收割期比山下晚一个月,孕育期延长了,米质也会相应提升。”叶胜海经过多次入村实地调研,提出了种植高山优质水稻、发展生态稻米产业的建议。2014年岱头村通过小面积示范种植,2015年发动全村订单种植优质水稻“明珠4号”发展优质稻米产业,全面取代该村的主要经济作物吊瓜,全村2015年生产优质稻谷5万多公斤,生产优质大米3万公斤,高价销售一空。2016年-2022年全村累计种植800多亩,新增直接效益160多万,并以水稻种植为载体成功举办了多届岱头插秧节和丰收节。
事实证明,“发”个专家,要比发钱发物管用多了。科技特派员推动丽水“绿色财富”加快集聚和转化,“造血”致富的成效,远远超出了村民的想象,也让村民们打心眼里服了。
在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十五周年总结表彰会议上,丽水市委书记以《全力推进科技下乡 打造“丽水之干”的科技特派员生力军》为题作的典型发言。
政策激励保障有力-“四保四优”生命力持久。丽水偏远乡镇较多,山高路远,条件相对艰苦,让优秀科技人才肯下去、想干事、留得住,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为此,丽水全面推行“四保四优”政策,即“保留科技特派员在原单位的编制、职务、职称、工资福利,优先对科技特派员提任职务、聘任职称、评选先进、评审成果”,为科技特派员解除后顾之忧,调动科技人才工作积极性。同时,从三个层面强化正向激励:落实人才政策,把科技特派员纳入市县人才库;落实政治待遇,在全省率先推行科技特派员担任乡镇领导职务;强化精神激励,对优秀科技特派员公开通报表彰,并终身享受省派政策。“四保四优”政策在多个县(市、区)都得到了落实。
科技引领精准发力——“点绿成金”致富力强劲。书记在发言中指出,依托科技特派员这支力量,丽水不断把现代农业技术嵌入山乡村舍、植入田间地头,让科技“点绿成金”,为“两山”转换插上腾飞翅膀。丽水以科技带项目,引导科技特派员围绕项目开展服务,争当农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在以食用菌农产品出名的庆元县,浙江农科院科技特派员徐丽红13年来扎根偏远山区,立足松源街道,服务全县,为庆元食用菌、高山蔬菜两大主导产业提供质量安全生产、标准及检测技术服务,解决庆元灰树花产业发展中铅超标等难题,为菇农增收上亿元。与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联合研制的“食用菌包装及贮运技术规范”“菇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规范”两大农业行业标准,保持在全国领先地位。
创新机制持续用力——“永远不走”吸引力倍增。书记在发言中指出,丽水着力破解科技人员下乡“拉郎配”的问题,把准农业技术需求脉博,到科研单位精准推介岗位需求、引进急需人才,并尊重人才意愿、实行双向选择,使科技特派员制度变得更加可持续。尊重人才、持续用力,浙江农林大学的陈思宇副教授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2015年,陈思宇教授被龙泉市以“人才柔性引进”方式聘任为龙泉市市长助理,龙泉竹木产业协会名誉会长,专门负责龙泉市的竹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工作,分管产业年产值达40亿元。丽水电视台《创富人才》栏目以“龙泉留我、我留龙泉”进行了专访。在特派员机制的创新上,遂昌县有其“独门秘方”。在与浙江农林大学在10多年的法人科技特派员合作中,创新形成了一套“点、面、网综合配套,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的科技服务新格局,从过去单一的“泛合作”向现在多元的“具体化合作”转变,有力推动了欠发达山区生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在丽水“绿色发展道路”上,科技特派员身兼“五重角色”,一是脱贫攻坚的“先锋队”,二是产业兴旺的“领头雁”,三是生态宜居的“策划人”,四是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助推者”,五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技践行者”。
丽水自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街道)科技特派员全覆盖,连续11次被评为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市。丽水努力为科技特派员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已创建省级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15个,在96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46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442个农村经济合作社派驻蹲点科技人员,“零距离”嫁接现代农业技术到基层一线,让科技特派员术有专攻、干有成就,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效用。对市场认可度高的农业新技术,丽水还鼓励和支持科技特派员技术入股,以市场机制催生更多的科技红利。截至目前,全市科技特派员累计入股农业企业308家,建立利益共同体600余家,与农民群众“共同创业、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让一线科技特派员在山区干得有奔头、有激情。
累计已有2428人次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先后在丽水开展服务,当前636名省市县科技特派员、21个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1个省派科技特派团以及10个市派产业团队科技特派员活跃在丽水大地,为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突出贡献。截至目前,全市科技特派员牵头或参与农业科技开发项目累计3022项,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9126项,带动松阳茶叶、缙云黄茶、景宁600高山果蔬、庆元食用菌、青田稻田养鱼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累计开展技术培训9517场次,培训农民45.9万人次,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乡土科技人才,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从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15周年到20周年,丽水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着力打通科技兴农“最后一公里”,在省科技厅的关心支持下,科技特派员生力军也实现了“破圈升级”,市科技局会同开发区管委会在开发区积极推行工业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探索出一条“企业提需求、政府找人才、人才带资源”的创新引才之路,对科技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截止目前已累计派驻四批共计314名工业科技特派员,实现全市所有县(市、区)全覆盖。他们分别来自丽水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等12所省内外院校。工业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实施以来,进展顺利,成效明显。共帮助企业制定发展建议100多份,帮助企业攻克材料、工艺、应用、设计等技术难题134项,申请专利159项,转化技术成果61项,申报省市区项目58项,开展技术培训156场,成功申报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申报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开展课题研究1项,申报各类科技创新载体21项,撰写行业提升报告8份,帮助企业闯入省创新创业大赛决赛2家。
政府搭台、企业编剧、特派员唱戏,丽水“三方联动”共同推进工业科技特派员工作,走出一条新型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之路。科技特派员的“破圈升级”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