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利器博亚体育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12-28
 博亚体育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五年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成就总结中,“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是其中第一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面对“十四五”新形势,科技创新如何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如何进一步紧扣人民群众需求,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重大科技

  博亚体育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五年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成就总结中,“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是其中第一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面对“十四五”新形势,科技创新如何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如何进一步紧扣人民群众需求,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重大科技攻关和科研体制创新?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

  推进政策科学、标准科学、管理科学、技术科学、监督科学,是实现科学治污的内在要求

  中国环境报:科学治污是做到精准治污、依法治污的基础、前提和关键所在。您曾提到科学治污离不开“五个科学”——政策科学、标准科学、管理科学、技术科学、监督科学。请问在这一方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环科院)在哪些领域取得了进展?

  李海生:推进政策科学、标准科学、管理科学、技术科学、监督科学“五个科学”是实现科学治污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环科院在推进“五个科学”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江流域累积型污染问题,探索建立科技攻关新型制机制,从区域流域的整体性出发,以多部门协作、多学科交叉集中攻关,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技术。

  同时还立足技术科学,联动推进政策科学、标准科学、管理科学、监督科学,形成科学治污的合力。通过“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机制和会商机制,将科技创新体系和污染治理体系深度融合,向国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向地方和行业企业提供差异化精准治污的系统解决方案,推动科技成果进一步转化为政策、法规、制度、标准等,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科技支撑体系。截至2022年底,大气攻关实施区域“2+26”城市的PM2.5浓度较2016年下降40%,重污染天数减少76%,大幅提升了区域内两亿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特别是在标准科学上,近年来,在环境基准理论、技术和方法等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方面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编制《淡水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支撑发布《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镉》等4个水环境基准,实现我国环境基准零的突破等。“十三五”以来,作为环境标准管理的技术支撑单位,环科院推动完成水、气、土等领域800余项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

  中国环境报: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近年来,环科院参与组建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平台,推进“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等科技帮扶行动。能否介绍一下科技帮扶在其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李海生:生态环境科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利器。“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旨在通过科技帮扶,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着力点,支撑地方夯实绿色底色、提升发展成色,现已成为生态环境部落实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有力抓手。

  近年来,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博亚体育,在长江和黄河流域19个省份92个城市,我们组织开展了“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科技帮扶,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为地方“送科技、解难题,把脉问诊开药方”。驻点工作组聚焦地方政府在打好碧水保卫战、推动绿色发展中遇到的难点、痛点问题,围绕“一市(城)一策”“一河(湖)一策”精准做好科技支撑,形成各类差异化解决方案和技术报告140余份,有力提升了地方污染防治的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能力。

  二是将科技嵌入到管理和治理中,破解研究与应用“两张皮”难题。驻点工作组综合考虑现有技术和区域环境问题的差异性,科学确定技术路线和帮扶方案,助力地方污染管理决策和企业治污工作。同时,不断迭代升级帮扶技术,打造“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边反馈、边完善”的工作模式,实现了将科技嵌入到管理和治理中,有效解决了生态环境科研与实际脱节、研究与应用“两张皮”、成果“不好用不管用”、转化慢等问题。

  三是激活地方人才培养的“自我造血”功能。驻点专家团队深入地方一线,有效地推动了帮扶城市的科学治污进程,带动了地方环保人才培养、科研基础能力建设,促进地方解决了科技人才短缺、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激活了“自我造血”功能。

  我们的工作让驻点城市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在嘉兴,驻点工作组对南湖生态系统全面调查诊断,从源头管控、入湖清水廊道构建等多个方面提出保护与修复措施,实现南湖水质由Ⅴ类提升至Ⅲ类。现如今的南湖清澈透亮、水草摇曳,已变成老百姓的打卡胜地。在贵阳,通过驻点科技帮扶,洋水河出境断面总磷由1.61mg/L降至0.2mg/L以下,解决了洋水河60多年来总磷不达标的“老大难”问题,困扰老百姓多年的浓烈的磷的味道没有了,昔日“牛奶河”变成“清水河”,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又回来了。

  中国环境报:近年来,环科院开展了哪些亮点工作?如何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战略性支撑作用?

  李海生:我们始终坚持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生态环境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紧扣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心工作,全面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环保科技的人民性”,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夯实生态环境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

  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方面,我们开展长三角地区、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以及长江流域绿色发展策略研究,提出重化产业绿色发展、港口岸线布局、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等对策建议,发布《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报告(2021)》,技术支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建设和实践;建立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

  在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方面,我们研发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排放—气象条件相结合的大气污染形势动态评估、重污染天气应对等技术,全力推进PM2.5和O3协同防控科技攻关,建立全国移动源监管平台,科技支撑打赢蓝天保卫战;推进水专项和长江联合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精准支撑“三磷”专项整治,技术支持海域综合治理和城市黑臭水体监管,建立水源地保护技术方法体系,科技支撑打好碧水保卫战;推进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和危险废物鉴别工作,支撑“禁止洋垃圾入境”等专项行动,服务固废管理和农村黑臭水体监管,科技支撑推进净土保卫战。

  在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方面,深化研究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管理制度体系和相关标准规范,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研究编制《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技术指南》等生态环境标准。

  在积极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成立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中心,搭建 “多学科交叉、多领域参与、多介质融合”的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科研创新平台;研究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清单编制技术,建立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清单;开展环境与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系列标准研究;服务减污降碳协同、碳监测、气候投融资等试点工作,为区域、城市、重点行业、企业等不同层面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提供科技支撑。

  未来,环科院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科技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复杂系统多维目标共赢中的基础性、引领性、支撑性作用。